旺蒼縣:多元路徑繪就振興畫卷
8月24日清晨,在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水磨鎮的鄉野間,收購商趙文楊的貨車停在銀杏樹下,村民們正將新采的銀杏葉碼放整齊;春筍村的黃葵田里,賈興中彎腰查看植株長勢,身后是連片的黃色海洋;廣福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內,退休干部趙懷周輕撫黃精葉片,向農戶講解管護要點……這樣的豐收圖景,正隨著水磨鎮探索的助農增收新路徑,在山鄉持續鋪展。
瞄準“產業薄弱、銷路單一、主體分散”等痛點,水磨鎮以“鏈上發力”延伸產業鏈條、以“頭雁領航”激活內生動力、以“自主造血”培育增收動能,正構建起“收購帶動、龍頭牽引、群眾參與”的多元助農體系,讓“山貨”變“金貨”、“坡地”變“沃土”、“老把式”變“新農人”。
鏈上發力:小葉片串起增收“黃金鏈”
“老孟,這筐葉子色澤好,按每斤2元收!”橋板村銀杏林里,收購商趙文楊指著磅秤說道。65歲的村民孟玉金擦了擦汗:“以前銀杏葉當柴燒,現在文楊上門收,咱在家門口就能賣錢。今年我家3畝銀杏林,能多賺8000多塊!”
作為水磨鎮最早一批從事中藥材購銷的“新農人”,趙文楊2021年返鄉后,瞄準銀杏葉藥用價值,與四川某制藥企業簽訂長期收購協議,以“企業+收購商+農戶”模式,帶動橋板村、火花村等5個村300余戶村民種植銀杏。他不僅免費提供樹苗和技術指導,還承諾“保底價收購、隨行就市加價”,徹底解決了過去“種得出、賣不掉”的難題。
頭雁領航:荒坡地變身“聚寶盆”
春筍村的黃葵田里,賈興中蹲在壟間,手把手教村民調整種植間距:“黃葵喜陽,間距太密容易通風差,影響產量。”這位曾在成都從事農產品銷售的返鄉人士,2017年回村后發現“村里坡地多、撂荒多,種植糧食收益低,但氣候適合種中藥材”,便流轉120畝荒坡試種,當年畝均收益超3000元。消息傳開后,他牽頭成立“旺蒼綠優種植專業合作社”,采取“統一供種、統一管理、統一銷售”模式,帶動春筍村及周邊3個村180戶村民加入,黃葵等道地藥材種植面積擴至500余畝。“黃葵渾身是寶,花瓣做藥材、莖稈當飼料,企業直接到村收,咱只管種好就行!”村民賈朝明一邊采摘一邊算賬:每畝地一年能賺3000多,比過去種玉米強多了。
在廣福村,退休干部趙懷周則把目光投向了中藥材。“咱村山高林密,適合種天麻、黃精這些道地藥材。”2022年退休后,他一頭扎進深山,帶著村“兩委”跑市場、學技術,流轉3000余畝林地建成“道地藥材種植基地”,并引入農業專家定期指導。如今,基地里天麻、黃精、重樓長勢喜人,不僅帶動廣福村200余戶村民務工增收,還吸引周邊檬子鄉、大兩鎮的農戶前來“取經”。“我家流轉了3畝林地,每年租金3000塊,在基地打工每月掙2000多,加上自己種了2畝天麻,去年全家收入超6萬元!”村民唐剛益站在黃精大棚前,難掩喜悅。他告訴記者,自己靠種天麻脫了貧,現在還成了基地的“技術骨干”,帶著10多戶村民一起干。
自主造血:老把式變身“種糧能手”
百花村的坡地上,唐登亮正揮舞著鋤頭翻土,身后是他流轉的150畝坡地。“以前這些地全是‘跑水、跑土、跑肥’的‘三跑地’,種點玉米全靠天。”這位干了30年農活的“老把式”,2022年在鎮農業服務中心指導下,采用“客土改良+集雨灌溉”技術,把荒坡改造成“良田”,引進優質玉米品種,當年畝產就達300公斤。“現在玉米能賣到1.2元/斤,我還搞了‘玉米+大豆’套種,一畝地多收300塊!”唐登亮指著田間的玉米苗說,今年他打算再擴種50畝,還準備聯合周邊農戶成立“糧油合作社”,帶著大家一起“把飯碗端得更穩”。
從“等靠要”到“主動干”,從“單打獨斗”到“抱團發展”,水磨鎮的助農路徑正越走越寬。據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統計,今年以來,全鎮已培育特色種植基地5個,帶動2100余戶農戶增收。“下一步,我們將繼續圍繞‘一村一品’做文章,因地制宜,完善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,讓山鄉的‘土特產’真正‘走出去、賣得好’。”水磨鎮黨委書記柳蘭林表示。
夕陽西下,水磨鎮的山路上,裝滿銀杏葉、黃葵花的貨車鳴笛啟程;田埂邊,唐紹紅蹲在地里查看天麻長勢,唐登亮擦著犁鋤上的泥土,嘴角掛著笑。這一幅“山貨出山、坡地生金、老鄉增收”的生動圖景,正是水磨鎮用實干書寫鄉村振興答卷的最好注腳。